说起农民医保,估计不少农村人都能说出一大堆故事。从以前“看病怕花钱,生病扛一扛”,到现在生点小病能报销一大半,农村医保这把“健康伞”总算让大家心里踏实了不少。可这事说起来,和咱家种地一样,有收成的时候也有犯愁的时候。医保给农民带来了不少实惠,但也有让人直挠头的地方,今天就来掰扯掰扯这点事。
先说高兴的地方:以前农村人看病,真是“穷怕了”。家里一人得病,动不动就是几万十几万的花销,买药要抠着买,住院能不去就不去。很多老人和孩子摔伤了、感冒了,还想着能拖就拖,去医院一听挂号要交钱,直接掉头回家。医保一出来,尤其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推开那几年,大家伙都松一口气。只要交点钱,万一有个什么意外,住院医药费能报销六七成,慢性病还能每年拿点补贴。村里的老人都说,现在看病不用再让孩子东拼西凑,不会再“因病致贫、因病返贫”,这话听着实在。很多家里长期吃药、慢性病缠身的,也比以前能挺过去了。
别的不用说,连咱村东头那个张大爷,腿脚不好,每年要到医院开药。以前舍不得花钱,都是自己熬着。现在参加了医保,自己掏一半钱,药都舍得多开点,日子过得也顺溜了。碰见突发急症,看病花钱也顶得住。一些偏僻地方的卫生院,条件虽然一般,但也能用医保报销,家门口就能看简单病,大大减轻了路上的麻烦。农村里的老少爷们儿哪怕拿的是低保,病了照样去医院,至少不用被医药费吓住。能少拖累儿女一点就是好事。
可话说回来,医保这“伞”,总有几处没遮住雨。交钱这事,就是每年挂在农民心头的一块石头。十多年前,医保一年几十块钱,几乎家家都舍得交。后来年年涨价,到现在很多地方一年三百来块钱,家里两口八口,要拿出来老一大笔钱。打工的还好说,一家子老的少的还得人家帮着代交;但要是家里就剩下老人孩子靠地里种点粮食,那这钱就真得抠着算。每年交保费像交学费,想着今年能用上最好,但要是家里人都没咋生病,心里还真有点不甘心。
更郁闷的是,不只是交钱多,报销还讲条件。村卫生院药少,真遇到点复杂的毛病得跑到县里、市里大医院,人家先让你掏全款。等回头办报销,要跑N个窗口,有的药不能报,有的检查花了白花,到手的钱还没交的多。有些人一算账,这么麻烦,干脆就不折腾了。买药、做检查,不在医保目录的还得自个儿认。尤其是异地就医,老两口跟着儿女到外地,一场病下来手续比过年理账还麻烦。
再有,医疗资源不均是老大难。农村卫生院里医生不少,技术却参差不齐。像血压、糖尿病这种常见慢病还行,真要遇上疑难杂症,也只能往大医院送。药品种类有限,有些慢性病得按时吃的药,村卫生院根本没货,只能让家属跑几里地去县医院拿。医保说是保障,但真正用的时候,还是有好多漏洞和盲区。
不过农民心里其实很明白,医保这东西,救急管用,防大病,关键时候顶事。但别人家要是交了钱,自己也不想“吃亏”。可关键是大家想要的是啥?其实很简单,一是希望交钱别太重,家家都吃得消。二是要报销方便,用到哪儿都能管用。三是药多点,别老让人往城里跑,折腾得腿都走断了。
说起来,真的是医保的“欢喜”多半是实惠,起码让农民能松口气,不在疾病面前抬不起头。但“忧虑”也真的是有,因为制度没有完全照顾到农村的特殊情况,尤其是低收入、家里劳动力少的家庭,医保成了不得不交但又怕交不起的难题。还有政策的“门槛”,让人遇到大病报销时发现不够力,这种心情,估计只有经历过的人最懂。
医保怎么改,怎么更贴地气,这才是让农民关心的事。道理谁都懂,也不是难为政策,就是希望有针对性一点,比如说家里真困难的,政府能补贴点。药品名录也能宽一点,常用药都能买到、能报销,病了也有底气治,别让老百姓遇到麻烦就打退堂鼓。再比如交钱能按收入差别来,种粮食、养地的收入本来就低,低收入的少交点,真的是雪中送炭。
再说医保报销流程,要能简单点、透明点,别老让人跑断腿,材料一大摞了还不明白钱花哪去了。农民其实没啥复杂要求,指望医保就是帮一把,关键时候用得上,别做面子工程。家里老人小孩,没人能整一肚子政策,真正方便实用是硬道理。
说来说去,这医保,确实像种庄稼:管好了,大家都丰收;疏忽了,难免有旱有涝。不管缴费涨多少,老百姓总还是盼着报销多一点、手续简便点。人吃五谷杂粮,总有个头疼脑热的,咱老百姓喜欢实打实的保障,不喜欢光听好听话。农村医保的变化,也是生活变化的缩影,风风雨雨,磕磕碰碰,总得接着向前走。
最后,医保这杆“保护伞”,要是真撑得住风雨,农民才是真的能挺直腰杆地过日子。
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,如涉及权益问题,请提供相关证明,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。
网上配资114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